。
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本發(fā)明具有如下優(yōu)點:
本發(fā)明提供一種燃機除濕結構
、除濕機在燃機中的應用及除濕控制方法所接入的除濕機根據(jù)推薦的投用邏輯正常使用
,可以從根本上消除燃機停機后潮濕空氣對冷卻系統(tǒng)的影響,避免RCA管道及轉子輪盤內部銹蝕
;
除濕機的功率可選擇不到20kw的除濕機
,初期投入成本較低,運行成本也較低,經(jīng)濟效益明顯
。
除濕機日常維護主要工作為定期更換進口濾芯
,操作簡單,維護成本低廉
。
綜上所述
,燃機TCA系統(tǒng)增加除濕機改造經(jīng)實踐證明是可行的、安全的
,經(jīng)濟效益明顯
,建議可以對該改造進行推廣。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fā)明除濕機在TCA系統(tǒng)中的位置結構示意圖
。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便于本領域技術人員理解
,下面將結合附圖以及實施例對本發(fā)明進行進一步詳細描述。
實施例1
如圖1所示
,一種燃機除濕結構
,本實施例為在9F燃機TCA(透平冷卻空氣)系統(tǒng)中外接一套除濕機系統(tǒng),應用于對燃機內部的TCA及RCA管道
、轉子輪盤等區(qū)域進行停機后的干燥
,從根本上避免燃機停機后,潮濕空氣充滿TCA及RCA(轉子冷卻空氣)管道
、轉子輪盤等區(qū)域
,從而上述區(qū)域出現(xiàn)銹蝕現(xiàn)象,進而引起銹蝕堆積而堵塞燃機動葉片冷卻通道
,并可能引起動葉片冷卻不良而出現(xiàn)的燒損現(xiàn)象
。
本實施例除濕機入口配置0.4微米級濾芯,保證與壓氣機入口粗濾保持同一精度
,從而保證除濕機出口干燥空氣的顆粒度符合燃機安全運行的要求
。干燥空氣必須保證能在整個TCA管道中正常流動,且能快速充滿整套管路系統(tǒng)以達到除濕效果
。
TCA管路體積粗略計算:π×(0.45÷2)2×80=12.717m3
注:0.45為管道直徑
,80為管道長度。
由于TCA管道走向設計復雜
,壓損計算難度很大
。本改造采用實機驗證數(shù)據(jù),將除濕機出口流量設置為大于1m3/min
,即可保證干燥空氣流動
。同時,為了盡量兼顧除濕效果及經(jīng)濟性
,本實施例選用出口流量為40m3/min的除濕機
,該除濕機投運后
,在5min內即使干燥空氣充滿整個TCA系統(tǒng),從而保證管道內壁不受潮濕而銹蝕
。
選擇積水最嚴重
、位置最低的分離器位置作為干燥氣體充入口,有效解決燃機內部通道的潮濕問題
。
除濕機接入系統(tǒng)如圖1所示
,除濕機出口設計為手動-氣動-氣動-手動閥門組形式。
本實施例除濕機出口管徑采用DN250mm
,由于除濕機出口壓力并不大
,采用DN250mm的管徑可避免節(jié)流嚴重,影響干燥空氣流動的效果
。
除濕機應用在燃機中的除濕控制方法為:
當機組停運1.5小時后
,T1S外部溫度約為200℃左右,此時
,即可投運除濕機
。
如除濕機在機組停機后過早投入,可能會出現(xiàn)T1S外部溫度與干燥空氣溫差過大
,引起葉片應力大而逐漸出現(xiàn)塑形變形事故
。故除濕機的投入時間需控制在最佳范圍內。
除濕機投運后
,TCA管道所有疏水閥保持常閉狀態(tài)
。
除濕機投運過程中,可在6小時左右打開TCA管路某處疏水閥
,以確認管道內部干燥空氣流動情況
。
在機組啟機前1.5小時左右,退出除濕機系統(tǒng)
。
實施例2
如圖1所示
,一種燃機除濕結構,本實施例為在9F燃機TCA(透平冷卻空氣)系統(tǒng)中外接一套除濕機系統(tǒng)
,應用于對燃機內部的TCA及RCA管道
、轉子輪盤等區(qū)域進行停機后的干燥,從根本上避免燃機停機后
,潮濕空氣充滿TCA及RCA(轉子冷卻空氣)管道
、轉子輪盤等區(qū)域,從而上述區(qū)域出現(xiàn)銹蝕現(xiàn)象
,進而引起銹蝕堆積而堵塞燃機動葉片冷卻通道
,并可能引起動葉片冷卻不良而出現(xiàn)的燒損現(xiàn)象
。
本實施例除濕機入口配置0.5微米級濾芯
,保證與壓氣機入口粗濾保持同一精度,從而保證除濕機出口干燥空氣的顆粒度符合燃機安全運行的要求。干燥空氣必須保證能在整個TCA管道中正常流動
,且能快速充滿整套管路系統(tǒng)以達到除濕效果
。
TCA管路體積粗略計算:π×(0.45÷2)2×80=12.717m3
注:0.45為管道直徑,80為管道長度
。
由于TCA管道走向設計復雜
,壓損計算難度很大。本改造采用實機驗證數(shù)據(jù)
,將除濕機出口流量設置為大于1m3/min
,即可保證干燥空氣流動。同時
,為了盡量兼顧除濕效果及經(jīng)濟性
,本實施例選用出口流量為30m3/min的除濕機,該除濕機投運后
,在1min內即使干燥空氣充滿整個TCA系統(tǒng)
,從而保證管道內壁不受潮濕而銹蝕。
選擇積水最嚴重
、位置最低的分離器位置作為干燥氣體充入口
,有效解決燃機內部通道的潮濕問題。
除濕機接入系統(tǒng)如圖1所示
,除濕機出口設計為手動-氣動-氣動-手動閥門組形式
。
本實施例除濕機出口管徑采用DN300mm,由于除濕機出口壓力并不大
,采用DN300mm的管徑可避免節(jié)流嚴重
,影響干燥空氣流動的效果。
除濕機應用在燃機中的除濕控制方法為:
當機組停運1.6小時后
,T1S外部溫度約為200℃左右
,此時,即可投運除濕機
。
如除濕機在機組停機后過早投入
,可能會出現(xiàn)T1S外部溫度與干燥空氣溫差過大,引起葉片應力大而逐漸出現(xiàn)塑形變形事故
。故除濕機的投入時間需控制在最佳范圍內
。
除濕機投運后,TCA管道所有疏水閥保持常閉狀態(tài)
。
除濕機投運過程中
,可在3小時左右打開TCA管路某處疏水閥,以確認管道內部干燥空氣流動情況
。
在機組啟機前2小時左右
,退出除濕機系統(tǒng)
。
實施例3
如圖1所示,一種燃機除濕結構
,本實施例為在9F燃機TCA(透平冷卻空氣)系統(tǒng)中外接一套除濕機系統(tǒng)
,應用于對燃機內部的TCA及RCA管道、轉子輪盤等區(qū)域進行停機后的干燥
,從根本上避免燃機停機后
,潮濕空氣充滿TCA及RCA(轉子冷卻空氣)管道、轉子輪盤等區(qū)域
,從而上述區(qū)域出現(xiàn)銹蝕現(xiàn)象
,進而引起銹蝕堆積而堵塞燃機動葉片冷卻通道,并可能引起動葉片冷卻不良而出現(xiàn)的燒損現(xiàn)象
。
本實施例除濕機入口配置0.6微米級濾芯
,保證與壓氣機入口粗濾保持同一精度,從而保證除濕機出口干燥空氣的顆粒度符合燃機安全運行的要求
。干燥空氣必須保證能在整個TCA管道中正常流動
,且能快速充滿整套管路系統(tǒng)以達到除濕效果。
TCA管路體積粗略計算:π×(0.45÷2)2×80=12.717m3
注:0.45為管道直徑
,80為管道長度
。
由于TCA管道走向設計復雜,壓損計算難度很大
。本改造采用實機驗證數(shù)據(jù)
,將除濕機出口流量設置為大于1m3/min,即可保證干燥空氣流動
。同時
,為了盡量兼顧除濕效果及經(jīng)濟性,本實施例選用出口流量為20m3/min的除濕機
,該除濕機投運后
,在1min內即使干燥空氣充滿整個TCA系統(tǒng),從而保證管道內壁不受潮濕而銹蝕
。
選擇積水最嚴重
、位置最低的分離器位置作為干燥氣體充入口,有效解決燃機內部通道的潮濕問題
。
除濕機接入系統(tǒng)如圖1所示
,除濕機出口設計為手動-氣動-氣動-手動閥門組形式。
本實施例除濕機出口管徑采用DN350mm
,由于除濕機出口壓力并不大
,采用DN350mm的管徑可避免節(jié)流嚴重,影響干燥空氣流動的效果
。
除濕機應用在燃機中的除濕控制方法為:
當機組停運1.8小時后
,T1S外部溫度約為200℃左右
,此時,即可投運除濕機
。
如除濕機在機組停機后過早投入
,可能會出現(xiàn)T1S外部溫度與干燥空氣溫差過大
,引起葉片應力大而逐漸出現(xiàn)塑形變形事故
。故除濕機的投入時間需控制在最佳范圍內。
除濕機投運后
,TCA管道所有疏水閥保持常閉狀態(tài)
。
除濕機投運過程中,可在4小時左右打開TCA管路某處疏水閥
,以確認管道內部干燥空氣流動情況
。
在機組啟機前1小時左右,退出除濕機系統(tǒ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