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后面重點說。
另外一個由于加濕和除濕都有一個點就是安全問題,因為加濕和除濕都離不開水
,水就會容易滋生細菌。
不管是加濕和除濕都需要從兩個維度去思考細菌問題:控制濕度在合理范圍內可以抑制細菌生長
,那么濕度檢測準確性就很重要
;
加濕和除濕本身的過程就需要注意細菌的滋生,譬如加濕需要注意儲水箱的殺菌
,也就是用好的紫外線殺菌燈:日本進口斯坦類UV燈
,業(yè)界最好的效果。
而除濕需要注意冷凝水的快速排出不存留和翅片的干燥
,像中央除濕機的健康問題:
基本就是采用紫外線殺菌的做法來不斷殺菌
,下圖中間被包裹的就是紫外線燈。
而下圖的這個紫外線殺菌燈應該不是什么知名品牌
,而且是直接裸露著照射另外一面的靜電駐極濾芯
,時間久了,濾芯也會粉化失效
,所以這種的設計需要用心設計了
。
而另外一個我們用于除濕的就是我們的空調內機,也就是現(xiàn)有接水盤的安全問題:
約克YRFC的接水盤內部有一點小破度
特靈羽謐的走水坡度是在兩側(用了一年有點臟)
。
而目前很多風盤還采用第一代平臺的接水盤
,就是一個大平底鍋一樣的設計,會大量存水
。
只要一有冷凝水
,這個地方就會存有很多水,然后自然風干
。
目前看到最好的接水盤方案是采用這種高山流水的結構:就是把翅片架空起來
,冷凝水順著中間的坡度排出去。
從側面看是這樣的:
很像高山流水
。
所以講到這里的共同點你以為就結束了嗎
?如果真是這樣就簡單了。
無非就是增大接觸面積+增大溫差+風量的變大變小
,再加一個接水盤的健康問題解決
。
但是你看了接下來的視頻
,你就知道了除濕的難點了。
那就是整個房間的空氣快速擴散問題:
加濕器本身的法則就是大風量
,加濕量就大
,所以這個和整個房間的空氣擴散就不沖突,一大解千愁
。
但是我們除濕機恰恰是相反的
。。
。
。這也是我們現(xiàn)在做的很多除濕機風量沒辦法小下來的原因,按理說肯定是風量越小越好
,但是風量太小了
,整個房間的擾動就不夠。
所以就只能在里面取一個折中的辦法
,于是就在管道
除濕機行業(yè)出來了兩種技術方向
,我們就拿100平方的地下室為例:
在三八工況下(30度80%的相對濕度),除濕量基本是在50-60升每天
,而這個風量的選型
,有的是350風量,有的是500風量
。
當然目前這種帶壓縮機的中央除濕機有個問題就是壓縮機一運行噪聲就比較大
,現(xiàn)在也有一些效果不錯的水冷的單冷源中央除濕機:
他們可以把除濕量做到在三八工況下,除濕量從五六十升
,一躍提升到200升每天
。
其實也是一樣遵循上述冷凝式除濕的三大法則之下:增大表冷器面積,降低翅片溫度
,風量沒辦法下降了
,似乎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想辦法增大表冷器面積了
,于是這臺除濕機就是通過這個方式來實現(xiàn)增大
除濕效果的
。
同時也加了一個換熱器
,類似于顯熱換熱器
,單純的換熱預冷用的,這種技術很早就被使用到了除濕機上面
,來增加除濕量
。
而其實說到這里,我想大家如果做了水系統(tǒng)二聯(lián)供來說
,就會發(fā)現(xiàn)
,我們其實房間里面的翅片是很多的
,但是我們沒辦法利用,為什么
?
問題在于我們滿足了大面積接觸
,但是我們傳統(tǒng)風盤滿足不了后面兩個條件:低溫+小風量,是因為在這個工況下
,室內機冷量帶不走
,翅片的冷量就會傳遞到鈑金上,最后長期低風量運行就會出現(xiàn)整機冷凝水
。
尤其是梅雨季的高濕環(huán)境下
,連風口都容易出現(xiàn)這樣的情況。
所以如果把整個帶冷量的翅片通過epp材料把他懸浮起來
,不傳遞任何冷量給鈑金
,就像下圖這樣的機構,就可以實現(xiàn)超低風量(進一步下探風量
,比一般的50%風量更低)+超低水溫(7度水溫)的工況持續(xù)運行
,其實就是一個天然給力的除濕機。而且每個房間單獨送風
,經過翅片的風量就是各個房間用于內循環(huán)的風量
,可以更小,而不像中央除濕機一樣是所有房間匯總的風量
,想小都小不了
。
下面的視頻可以看出,別說低風量了
,甚至不吹風都可以做到內機的外殼沒有任何冷凝水
。
這樣就為后期在加上軟件控制上和變水溫的算法就可以實現(xiàn)完全控濕了,也不需要過度除濕
,但卻能有效控濕
,也沒有一大堆管道,能耗也很低
。
這篇文章僅僅是拋磚引玉
,通過思考除濕和加濕在原理上的共性,再結合當下當下各種除濕和加濕的設備做自我總結
,也希望大家可以繼續(xù)深入開發(fā)產品
,做出更有產品力更有性價比的適合國人的產品。